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3《花蓮客家》夏—田園裡的俠客行,找回下一代對土地的記憶。

返鄉從農 實踐友善土地的初衷

來到「果子俠農創果品」園區時, 農場主人寬闊厚實的身影正穿梭在草木繁盛的農園間,為午後將要來訪的學員們準備體驗的材料。時間倒轉回2013 年,當時在外地工作的鍾曜任,為照顧年長的父親,經常往返花蓮與瑞穗老家, 又因家中父祖輩經營的農園無人整理, 幾度動念要回家經營這個曾經養育他的土地。後來,受到妻子的鼓勵,鍾曜任毅然在四十歲時踏上從農之路,投身夫妻倆共同嚮往的田園生活。

 

他接手家中的農園後,秉持著自身友善土地的理想,沒有依循慣行的農法, 而是選擇前往花蓮、台東等地的農改場, 參加有機農業相關的培訓課程,重新規劃、選擇適合家鄉種植的作物。鍾曜任認為,返鄉務農是為了找回自己與土地的連結,而要實現心中的理想,則必須勇於嘗試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在他們積極學習、反覆摸索之下,逐漸累積了扎實的種植經驗與基礎,對農村現狀的理解也日趨深刻。

 

如今,園區透過多樣化種植及細緻的空間規劃,逐漸成為生態體驗基地。而園區也以「果子俠」為名,是期許自己做一個「有俠客精神」的農夫,貫徹友善土地初衷與理想。不僅如此,鍾曜任也自助助人,活用所學打造更有人情味的產銷環境,讓人們知道這些來自土地與自然的饋贈皆得來不易,應當一起愛護和珍惜。

 

在生活經驗中啟蒙 為大地種下永續的種子

為了傳承客家民族那份與生俱來的惜土之情,鍾曜任待農園的生產工作逐漸穩定後,開始投入農村生態體驗教學。過程中,他發現許多來到園區的小朋友, 接觸土地的經驗幾乎是一張白紙,使他警覺下個世代的孩子們認識土地的途徑正逐漸消失,進而失去向自然學習的機會。這種現象不僅僅只發生在臺灣,法國哲學家Baptiste Morizot 在其著作《生之奧義》裡也曾深刻地指出「四到十歲的北美兒童眨眼間就能以專家之姿認出超過一千種品牌標誌,卻沒辦法辨別所居地區的十種植物葉片。」現代社會與自然生態的關係,正以一種隱微而暴力的方式逐漸疏離與斷裂。

 

為了翻轉這樣的現象,鍾曜任認為, 當務之急是去構建一個能讓孩子們親近土地,向自然學習的教育環境,才是長遠的事業、也是農村的永續之道。有著孩子王性格的他,談起自己在田野裡的童年經驗,簡直如數家珍。「像這種隨處可見、長滿絨毛的狼尾草,就是從前變魔術的好道具。」鍾曜任搓揉手中的狼尾草,自拳心緩緩升起的樣子,彷彿一條正在努力掙脫束縛的毛蟲。孩提時代的樂趣在田園的生活中俯拾即是, 「但很可惜的是,這些從大自然來的樂趣,因為外在環境的改變,正在慢慢消失。」鍾曜任看著那些鮮活的童年印象與趣味,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與環境的變遷,逐漸遠離現代人的生命經驗。觸動他思考,如何將過去從自然而來的經驗傳承下去,讓下個世代的人們能有不一樣的生活選擇。

 

物盡其用 重現客家文化的生活智慧

在規劃園區的體驗活動時,鍾曜任發揮客家人食衣住行皆就地取材的傳統,充分運用生活周遭的植物,將植物的用途發揮得淋漓盡致。像是客家文化中經常被用於製作「艾粄」的香草植物艾草,即是體驗活動中的要角。

 

遊客們進入園區前,鍾曜任都要先帶領大家認識艾草,介紹植物的氣味、生長環境以及作用後,也實際動手編織艾草手環配戴,讓遊客們進入園區後實際感受植物驅逐蚊蟲的功效。鍾曜任提到:「艾草曬乾後,經捶打、粉碎,去除雜質後所得的艾絨,除了可以製成薰香,也是傳統製作印泥的好材料。」混合艾絨、豬油及朱砂製成的印泥,只要重新添加色料及艾絨等原料,就能持續使用很長的時間,天然的成份,丟棄後也容易被自然環境分解。艾草多元的使用方式,也實際體現了客家文化中取之自然、敬天愛物的精神。

 

漫遊客庄文化地景 感受先民的生活智慧

2021年,「果子俠農園」在客家委員會「客庄小旅行升級計畫」的輔導下, 推出走入地方的深度旅行,帶領遊客到自家農園裡進行自然觀察和感官體驗, 認識在地產業。「人在客庄,好好感受這裡的生活方式,就是客家文化。」鍾曜任希望透過走訪社區的文史地景,讓遊客在客庄富源裡漫遊,體驗地方生活所構築的文化精神。

 

每回帶遊客走進客庄前,鍾曜任一定先「奉茶」迎賓。「在莊外路脣个茶亭,會有好心人奉茶」是早年途經客庄, 經常能碰見情景,雖形式簡樸,但那心意滿滿的待客之情,是客家民族友善與好客的體現。如今,他也以同樣的精神接待來此一遊的客人們。歷經迢迢跋涉來到富源,喝口茶水稍作休息,一邊緩解舟車勞頓的精神,一邊聆聽地方的文化背景,讓遊客能以安定且放鬆的心情, 細細體會接下來的行程。

 

在活動的「村內靜走」環節,遊客們將首先走訪和移民拓墾、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興泉圳。鍾曜任自豪地說,建於1889 年的興泉圳已有百年歷史,是地方重要的水利資源,早期沒有自來水, 當地居民都會聚集在水圳旁的「洗衫坑」清洗蔬果和衣物,閒話家常。如今這些民生功能雖然因生活慣習改變而逐漸式微,但設施仍保留得十分完整。為了使遊客對這樣的生活文化有更實際的感受,鍾曜任也於遊程中也設計提供藍染手巾讓遊客們擦汗,待來到洗衫坑時, 即可取下汗濕的手巾清洗,重現地方居民過去在洗衫坑彼此交流、聯絡感情的溫馨場景。

 

接著行程來到依傍富源村山麓而建的石壁伯公廟,因廟體後方的巨石宛如土地神化身、受居民參拜供奉而得名。這座伯公廟同時也是最初來到拔仔庄的客家移民們重要的信仰中心,故又有開庄伯公廟之稱。時至今日,護祐一方水土的伯公信仰,與地方居民的互動關係依然緊密相連。在探訪地景的過程中, 鍾曜任也會介紹與伯公信仰有關的童謠「伯公伯婆」,並在參拜時就地取材、運用竹葉編織成供品的形象,透過手作及參拜祈祐的過程,加深遊客對當地信仰文化的記憶。

 

在自然和文化中取經 找回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翻開漫漫史頁,勤儉奮勉的客家人在島內遷徙的歷程,與所處的自然環境發展出許多深刻的互動關係。然而隨著時代演進、物質條件的改變, 許多重要的傳統智慧也逐漸在現代生活中消失。為了找回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鍾曜任從生態觀察和環境教育作為著手,並取經自己在客庄的生活經驗,發展出一套充滿人情味、與土地息息相關的生活哲學。

 

他也說:「來這裡不需要高昂的花費,但真正的意義是,我們可以透過這種方式重新認識在地的植物和生態環境。」懷抱著分享、重新與土地建立連結的心念,不斷摸索精進,在縱谷裡造出一方小天地,期望有緣的人們來到這裡,體驗農家和客庄有別於都市的生活氛圍與節奏,提供生活的另一種可能,使正在消失的文化與傳統,有機會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和想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