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3《花蓮客家》春—窯火煉釉萬物輝,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堅持。

中國工藝X 西方科學 百煉中開拓的彩釉之道

「釉藥過去有兩個系統,一個源自中國,是於燒陶過程中,無意間從植物的落灰中發現;另一個則來自於中東,是因坯體內含有礦物,經高火燒製後被發現。」1938年生,現年85 歲的窯火造景藝術家范振金提起釉藥的起源,時間倒轉,彷彿回到剛離開教職,進電光牌工作那年,「那時我一下班,連家都沒有回,就鑽進工作室埋頭研究配釉、試釉。光銅釉和鐵釉這兩種,就試了不下幾千次。」來自花蓮客庄吉安的他,在北上就讀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時,便對陶藝產生濃厚的興趣,畢業後他先任教於臺南師專,後進入電光牌擔任企劃,負責產品設計與研發,憶起過往,范振金說:「我當學生時,臺灣的陶瓷產業如同一片沙漠,陶器上若要呈現五個顏色,則必須要燒五次才能達成。」

 

釉,是附著於陶瓷表面,使其美觀、增加強度的物質,其藉由精準的配方與窯火控制,可呈現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光亮、無光、冰裂、結晶等各種不同效果,可說是陶瓷的靈魂所在。「早年,釉藥的技法多以師徒制教授。直到引進德國釉藥專家賽格(Seger)所研究發明的配釉系統,才真正讓釉藥的教授進入系統化與科學化。」1976年,范振金隨「臺灣現代陶藝之父」的林葆家,以及有陶藝國寶之譽的吳毓棠兩位客家大師指導,學習以賽格式配釉。這套系統,將中西兩方的釉藥素材合併,不論是植物灰抑或礦物粉末,皆以化學方式分析出成分後,用來調配釉方。

 

一身技藝投入教育 多年研究無私傳承

只是,光有公式是不夠的。繁複的配方、燒製的溫度、以及空氣的氧化程度,皆會影響釉彩的發色,「我配過的配方至少有上千個,然後再從幾千個之中,挑選出數十種,於書中出版。」范振金翻開著作《銅釉與鐵釉》,裡頭每一幅精彩的作品旁,都詳述著釉料的配置與燒成溫度。「研究釉藥學,註定是一條比較難走的路。但只要想到能有新的技法、新的概念可以傳承下去,再辛苦也無怨無悔。」憑藉著客家人那股「既然想做,就把它做到最好」的性格,范振金大膽打破既有的釉藥比例,像是石灰過去於釉料中被當成熔劑,比例僅佔10%。但在范振金反覆嘗試以不同比例火煉之下,遂找出釉藥

變化萬千的各種表現。

 

不僅如此,范振金還發揮其影響力與無私精神,將自己逾五十年的配釉研究與心得,公開教授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也執筆出版多本專書,將繁複的公式與配方換算成較易操作的百分比,分享上百種配方成分,嘉惠無數後進陶藝創作者。「我自己是學教育的,因此對教學和傳承有著特別的責任感。」范振金環顧工作室,這裡也曾是他教授釉藥的教室。僅管他說自己近年因年歲已大無法久站,婉拒大部分的教學邀約,但只要學生、後輩有配釉的問題,往往是一通電話過來,他便不遠千里奔赴指導。

 

揮灑釉料 瓷板畫點土成金

正是這份「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堅持,讓范振金在釉藥與藝術創作上皆有卓著的成績。他憑藉過去修習油畫的根底,以瓷板為畫布,釉藥為顏料,揮灑創意,將陶與釉所迸發出的無限可能,發揮至極致。「以研磨礦物混合植物灰的生釉,在未經燒製前是沒有色彩的,因此要使用生釉作畫,沒有多年的繪畫、燒窯與配釉經驗,很難達成。」欣賞范振金的陶瓷板畫,很難不被其絢麗的色彩吸引,但細看那數十種釉料交互揮灑的技法與布局,時而寫意、時而具象,很難想像每幅作品在完成之前,皆經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過程。

 

雖非以瓷板釉料作畫的第一人,但范振金卻是堅持最久的創作者。在被問及陶瓷板畫創作困難且失敗機率高,是否曾動過捨釉料,重拾以油畫創作的念頭,范振金毫不考慮地搖頭說:「沒有,一次也沒有。」他的目光停在牆上那一幅幅經過高溫火煉的作品上,各種不同的陶瓷肌理隨光影折射、變換,彷彿能從中窺見億萬年前,地球從炙熱到冷卻的誕生時刻,永恆渾厚,不可方物。

 

峽谷幽情 釉彩藝術展現家鄉人文地景

2002 年,范振金受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邀約,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內之山水、花鳥、人文為主題,製作21 幅瓷板畫,過程中曾無數次往返太魯閣峽谷,深受其壯闊感動,也激起他想以耐得住千年的窯火瓷板,為太魯閣峽谷燒製全景板畫的決心。他憑著客家人那股不畏艱難恆心與毅力,歷時八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全長14.5 公尺,總計24 幅的巨幅瓷板畫。

 

「由於一座窯一次只能燒兩片作品,因此必須分成多次燒製,且過程中只要其中有一片破裂,全幅24片就前功盡棄,必須全部重來。」憶起〈峽谷幽情〉的創作過程,范振金說:「創作前,必須先多次走訪太魯閣勘查,並以拍照方式分段取景,回工作室後再將照片重組。」從太平洋西岸溯立霧溪而上,沿途名勝像是長春祠、寧安橋、一線天、九曲洞、天祥吊橋等皆盡收於作品之中。

 

為表現太魯閣內多重變化的地質、四季變幻的天空、植物,與日出日落的雲氣,范振金埋首調配調配釉方,再三測試與燒成,最後發展出近百種釉彩,再從這些釉彩中選擇36種彩釉來作畫。上釉的瓷板經過攝氏1280 度高溫淬煉,始能達到不怕水浸、光害的瓷化狀態,恰與太魯閣經百萬年高溫高壓的變質岩地質相互呼應,意義格外不凡。

 

歲月窯火 淬鍊釉彩般精彩人生

儘管,范振金已獲頒第二屆台灣陶藝創作成就獎,也多次受邀參加亞太區歷史最悠久、亦最重要的藝術博覽會——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但他仍自謙:「我自認自己資質不是最好,所以更要加倍努力。」雖非從事瓷板畫的先行者,卻堅持最久的范振金,即便已從當年的客庄孩子,長成蒼蒼椿樹,依舊不忘客家「勤能補

拙」的傳統價值。末了,他笑著引用拳王阿里的名言,來為自己多年的陶藝生涯做註解,他說:「我打不過你,就想辦法靠近你。」范振金那份源自客家,無畏艱難且不輕言放棄的韌性,經歲月的窯火,淬鍊出如釉彩般熠熠生輝的智慧,值得後生晚輩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