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3《花蓮客家》春—保存地方影像與文史,尋覓跨時代的客家記憶。

與時間賽跑的文史工作者

謙和的氣質、聊起收藏時熠熠發光的眼神,出身玉里的客家子弟葉柏強,是東部知名文史工作者,與花蓮首屈一指的老照片收藏家。他著作有《顧我洄瀾:花蓮歷史影像集》、《帶你回花蓮:穿梭街市百年》等多本花蓮文史書籍,並經常在文史推廣與教育活動中擔任講師與文史走讀帶路人,是花蓮不可或缺的時光斷層填補者。

 

聊起一切的開端,葉柏強回憶翩飛回到在花蓮高中就讀的時光,當時他在花蓮文化中心讀到《東臺灣展望》,這本於昭和八年(西元1933 年)出版,以日本時期東臺灣花蓮港廳、臺東支廳各名勝風景為主要介紹對象的書籍,開啟他對花蓮的過往歷史的興趣,進而投入研究。他發現許多地方史料受到颱風與地震等不可抗力之天然災害,或因搬遷等人為因素遺失、毀損。其中,尤以清代到日本時期之間的文史材料素材損害遺失為甚。文史保存,就像一場和時間競賽的馬拉松,文史工作者要搶在時代記憶消失與史料逸散前,為後世典藏每個時代的瞬間。

 

1985 年,臺灣結束長達近40年的戒嚴時期,身處新舊時代交接的大環境氛圍下,葉柏強深深感受到社會環境快速變化,過去種種求知若渴,在此時此刻獲得滿足。儘管史料研究文獻取得不易,但葉柏強仍能在費心蒐集來的老照片中,拾起散落的花蓮舊時光,開啟以老照片記錄花蓮時光的文史鑽研之路。

 

老照片 保存集體記憶的時光膠囊

「大部分的歷史文獻多仰賴文字記錄為主,但若能找到清晰的圖像,放大之後仔細研究裡面的細節,有時比文字更能呈現真實的樣貌。」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曾於台中巴黎美苑工作的葉柏強,美術專業背景讓他在解讀老照片時看得更細緻深入,例如建築風格與樣式、宗教藝術的表現形式,都成為解讀時代的線索。像製作精美的「繪葉書照片」,是日本時期花蓮港廳發行的風景明信片,採用照片、美術作品及說明文字,呈現當時的地方風景、名勝古蹟、豐富物產、社會風俗、原住民圖像,與器物等多元主題,成為葉柏強及許多文史工作者研究過去的重要文本。

 

從民生百態到人文情懷 來自五金行的啟蒙

葉柏強對自己的出生地──玉里更充滿濃厚興趣,「當然會很想知道,自己成長的地方,從前是什麼樣子。」於是,他設立部落格「璞石閣」(玉里舊稱),將苦心蒐集而來的老照片及文本史料掃描成電子檔,多年來分享高達數百篇的舊時代影像收藏及分析紀錄,價值非凡。聊起家鄉與自己身上的客家血液,葉柏強回憶道,曾祖父輩原是新竹客家人,而後隨著日本時期拓展的東線鐵道建設,在臺灣島內展開二次移民。「當時先抵達鳳林,後來再輾轉至玉里定居。可說是『鐵路開到哪裡,客家人就移動到哪裡』的真實寫照之一。」玉里是當時花蓮南區重要的物資集散之地,商業活動興盛,為了滿足地方墾拓與百業日常所需,鎮上五金行林立,葉柏強的祖父也在此開設了「瑞榮五金行」,服務周邊鄰里及從山區前來採購的原住民。

 

「五金行其實對我們玉里開發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歷史見證。除了提供一般五金,其他像是打獵需要用到的獵槍與子彈、製作食物的食用顏料、祖先牌位、年節春聯等什麼都賣,像是一間萬能商店。」店內歷年來販售過的商品,皆反映著不同時期玉里人生活的樣貌與需求。而正是這份自孩提時期起,對店內細微的觀察與記憶,開啟了葉柏強對歷史的好奇心,成為他日後保存地方文史之路的契機。

 

凝聚在地共識 讓塵封的記憶重新轉動

「歷史不是只有單一面向,而是人類生活的總和。」對葉柏強來說,歷史不應只是課本上提及的朝代更迭、名人功績,而是從古至今,地方上的每一棟建築、每一條街道、細微到人們的日常行為以及服飾器物等的變化流轉,能更多面向地,呈現出區域人文歷史發展,進而與土地上的個體產生連結,不只成為整體歷史論述的穩固基石,也是凝聚在地共識與認同的樑柱。

 

然而就像許多民間的文史工作者,這條以老照片保存在地歷史的道路,葉柏強走得艱辛而孤獨,「個人的力量很有限,比如說我可能看到很珍貴的資料,卻買不起。」舊時的書籍、畫作、繪葉書等在市面上稀有而價格高昂,非一般人的經濟能力能負擔;相較之下家家戶戶普遍都有長輩留下的老照片,卻常因缺乏相關意識而在世代交替與搬遷中丟棄毀壞,相當可惜。

 

為了讓歷史不只是學術論述,而是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喚起人們對保存文史的意識,進而對這片土地產生更深刻的感情連結。葉柏強積極參與地方文史的推動與教育,除了出版多本花蓮文史主題書籍、參與展覽分享研究成果,他也經常帶領社區走讀活動,「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歷史,畢竟真正的實物就在我們面前。」對他來說,民眾不只能作為研究素材,同時也是對話的對象,如

何面向大眾是地方文史工作重要的一環。而他多年在保存地方文史,書寫在地記憶,與傳承歷史文化的努力,也獲得花蓮縣政府「101 年表揚推展文化藝術有功團體及個人」的肯定,讓他更有信心地持續與在地文史工作者合作,守護花蓮珍貴的歷史影像,建構屬於在地的知識系統,推動在地知識學的發展與深耕。

 

盼發展文史深度旅遊 體驗時間的流動與生命的重量

談到文史研究的最苦與最樂,葉柏強表示蒐集珍貴的老照片亟需時間及運氣,還需花上大量時間整理與分析,在蛛絲馬跡中試圖接近真實,所投入的時間、精神、經濟成本比起成果難成正比,若非懷有巨大的熱忱及使命感,實在無以為繼,「但當你將老照片或老物件拿在手中,直接感受到時間的流動所累積下來的東西,是種非常幸福的感覺。」於是這份感動與滿足,讓他一路堅持到現在。

 

洄游於名為時光的河流中,葉柏強除了回望過去種種,對花蓮客庄的未來也充滿期盼,「除了自然的山水美景,花蓮也有深厚歷史、老屋古廟和人文風景,更是細水長流,非常適合深度旅遊的。」他認為若能整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將花蓮土地上原就具備的歷史人文底蘊突顯出來,規劃出獨特的深度旅遊配套,應能達到相輔相成,永續經營的成果,「像是日本京都,整個城鎮都是觀光區,遊客會深入巷弄,探索裡面的故事。」將大半生投入文史研究二十多年,問起葉柏強對有意從事相關工作的客家後生有什麼樣的建議與勉勵,他笑著說:「要先找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由於幾乎將所有收入花費於老照片及老物收購,生活自然過得簡樸,但他也表示若對人文歷史確實抱有巨大興趣,「可以先從觀察身邊的每一樣事物開始,包括馬路、廟宇,或老建築的細節,都可以看出過去生活的痕跡。」

 

將文史研究作為一生志業道阻且長,葉柏強卻始終懷抱熱情與使命感,堅毅沉定地投入,自父執輩傳承而來的客家精神在他身上一覽無遺,也因此讓這片塵封許多故事的土地上多了一位挖掘者與解謎人。即使有時踽踽獨行、有時能與志同道合者一同前進,他都依然不忘初衷,期許讓更多舊日風景鮮活地重現在大眾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