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原藝百工i—雕刻類—鐫刻部落故事

★胡銀祿Kacaw Mayaw/阿美族

2007年成立「卡兆.馬耀木雕文化工作室」

2008年全國原住民木雕大賽優等獎

2008年第二屆原住民族工藝師雕刻類

2012年第三屆原住民工藝薪傳獎

 

技藝心路

我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父母非常疼愛,爸爸常告訴我部落傳說,在我的木雕裡,有滿滿的記憶和技藝。創作時,回想部落生活點滴,原住民文化的榮耀,就像父母在我旁邊。

 

胡銀祿年輕時是泥水匠,某天勤奮做著牆面補土時,突然想到,自己是否一輩子都要做這個工作?50歲那年,他買了雕刻工具,閒暇或雨天被迫停工,就埋頭做木雕。

 

當時,朋友故意拿了質地堅硬的櫸木給他,刻得很吃力,一度想放棄不玩了。後來才知道,一般木雕會選擇較軟的楠木或樟木,隨手拈來,即是一幅故事性十足的藝術品。他在木雕天地發現與生命脈動相連的樂趣,記憶深處源源不絕的傳說與神話,提供興味盎然的題材。

 

「我的爸爸活到112歲,他有好多故事可以講。」胡銀祿走到一尊獵人木雕前說,部落裡有個獵王,每次上山打獵一定打到獵物,其他人空手回來,獵王就是有辦法。原住民族的獵王,是經過層層考驗,受到部落頭目和長老的肯定,才能授與的封號。

 

胡銀祿創作不畫草圖,一塊木頭在他眼前,自然會呈現它想成為的模樣。他的作品強調人物的臉龐、輪廓,精準掌握角色神情,堅持原住民木雕粗獷線條的本質,刀刃如游魚穿梭在木質纖維,有頭目、勇士撼動人心的氣慨,也有母性光輝的和煦。

 

他用木雕傳承祖先的生活哲學,也不乏親情描繪,反映工藝家內心柔軟的一面。《給我最後的抱抱》是一位小女孩環抱著大腹便便的母親,渴望的小臉仰頭與母親相互凝視,因為肚子裡的寶寶出生後,就無法常常抱她了,母親也流露出慈藹又疼惜的表情。胡銀祿介紹完這個作品停頓良久,彷彿咀嚼作品裡的情緒。他說,曾有一對年輕夫妻參訪,聽完解說禁不住熱淚盈眶。

 

《鑽木取火》、《一家三口》則是他的童年回憶,三人圍坐著吃晚餐,母親手捏著剛好入口的地瓜,準備餵年幼的孩子吃,「 雖然東西少,媽媽都是讓孩子先吃,不管哪一族都是,先給小孩吃,自己餓肚子。」粗獷刀法下,卻是細膩入微的觀察,跨越族群單一視角,收羅個人生命體悟。

 

十多年來,不少學校邀請他開班授課,涵蓋國小到大學。進行採訪時,幾位學員雕鑿木頭的聲音, 叩!叩!叩!」此起彼落,迴盪在初夏寧靜的部落。他們是退休或熟齡的部落族人,胡銀祿逐一指導雕刻技法與構圖,彼此以阿美族語交談。胡銀祿自認是個嚴格的老師,初學者要能掌握人物臉部和人體比例,如同素描為繪畫基礎,木雕抽象創作也要由基本功打底。

 

胡銀祿的木雕是半路出家,無師自通,遺憾的是,來不及讓父親看到他的作品,分享獲獎榮耀。然而,父親的口傳故事,成了木雕創作藍圖,胡銀祿以此延續阿美族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