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原藝百工i—雕刻類—堆石頭的原住民青年

★鄭詠鐸/阿美族

山磊雕工作室

20072009年: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入選

2011年:原住民族文化基金會專案補助

2017年:《山豬家族》系列參與美國紐約NY  NOW禮品展

 

技藝心路

我是藝品店出身的,什麼都做,包羅萬象。藝品店做久了像工匠,所以跳出來要很掙扎,花很多時間,思維和想法要不一樣,要做環境周邊的東西,刻你自己。

 

鄭詠鐸的石雕創作之路,是花蓮石材業路徑的縮影。花蓮是石頭的故鄉,早年以大理石等石材外銷為主,逐漸轉為石頭藝品,再朝向現代美學的石雕藝術創作。

 

鄭詠鐸高中畢業後,無法像其他同學赴外地求學或工作,身為家中獨子,一方面得負擔農事,他自嘲「 越不過蘇花公路 」,本身具有美術底子,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就在藝品店。

 

「當時主要刻大理石獅子」鄭詠鐸日復一日刻獅子,從4423米不等的尺寸,主要銷往香港和日本,之後有花鳥、人像、佛像等。石雕藝品的品質差異頗大,高價位的要求雕工精細,且追求實相逼真,磨練鄭詠鐸的雕刻技藝,但個人發揮有限,容易流於匠氣。

 

1990年代,花蓮開始舉辦國際石雕藝術季,鄭詠鐸做了20年藝品,身邊朋友陸續轉向藝術創作,他覺得應該是時候了。2000年起,不再接藝品店訂單,學習石雕創作,從原住民題材入手。

 

工作室保存一個馬太鞍勇士的黑色大理石作品,細膩刻劃阿美族勇士神倩、人物頭飾、佩袋圖樣,這是2001年的作品,鄭詠鐸還延續藝品店鉅細靡遺的手法,並藉此記錄阿美族男子的英姿。

 

「現在回不去了」鄭詠鐸說,他目前的作品線條簡潔,無法再做出藝品店寫實的雕刻。為了彌補照顧雙親無法出國進修的遺憾,鄭詠鐸進入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就讀碩士,透過複合媒材的辯證,尋求技藝和內在思路的突破。

 

20178月,山磊雕工作室舉辦「石趣時代」戶外個展,將石頭回到大自然的舞台展演,也是鄭詠鐸在花蓮市托瓦本部落定居十餘年,回饋在地藝術養分的心意。石、磚、金屬的對話,延展點、線、面立體雕塑的多元語境,石雕家更以石頭的「靜」詮釋人體舞動的「勁」,凝結視覺暫留的瞬間。

 

作品《舞影》利用花蓮黑色大理石、光復鄉磚窯廠紅磚、銅片,捕捉愛跳舞的阿美族身影。阿美族皮膚曬得很黑,穿著紅色傳統服,頭飾和情人袋別上亮片,豐年祭夜晚一起跳舞。

 

《焠煉》為2017年花蓮石彫協會聯展作品,象徵「 人生如旋轉般往上爬 」,黑色大理石與黃銅搭配,以不同琢磨技法,同個石礦有了淺灰到暗黑層次,曲折與收放,道盡人生樣態。

 

工作室前石刻的「 山磊雕 」,以象形表意,鄭詠鐸說明,有一個原住民青年在堆石頭,他回憶童年在部落溪邊,小孩喜歡堆高石頭再投擲的遊戲,石頭越堆越高,堆好多層,再想辦法用石頭擊倒。

 

經過半世紀,馬太鞍的阿美族小男孩,繼續玩石頭……